幾乎所有國家都把有關糧食安全和發展的職責劃在農業部門範疇,
久而久之,人民也覺得任何與糧食生產有關的議題也都該由這類公共部門擔起責任,
農民負責耕種生產(Culture & Production),商人負責分配銷售(Distribution),其他人則負責消費(Consumption)。
這個循環鍊依賴著市場機制運轉而非大自然既有的負載量與規律,
所以儘管我們有人類農業革命以來最進步的農耕與養殖技術,
卻仍然飽受糧食供給不均和農田生態浩劫等的威脅所苦。
這並非全然是農業部門督導不力或天災所導致,
更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所有人默許了市場機制這個虛假的供需平衡法則。
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糧食安全僅被少數機構和公司掌控?
食物該優先進誰的口中?利潤該進誰的口袋裡?
但是自然被破壞的代價卻由整個地球上的所有物種共同承受。
所幸,近幾年開始,有一股自發的社會運動在全球各地蔓延串聯。
這個運動是由一群有永續意識的公民發起,目的在於解決飢餓、營養不良與糧食運輸造成的碳排放等問題,
有人叫它"Eat Local & Grow Local Food","Grow Food, Not Lawns"、"Urban Farming"、"Edible City"...。
簡單來說:這個社會運動鼓勵在住宅區、工業區甚至是一級與二級城市內商業繁榮的市區栽種糧食,
將公共區域例如公園綠地、社區空地、廢棄建築甚至公車站牌轉變成為小小農場,
然後免費提供給就近的所有人,尤其是弱勢族群與經濟困難者。
讓"分享"成為新的糧食分配機制,而生產維護(播種與耕種)則成為社區共同的課題。
都市農耕成為的一種契機,幫助拉近甚至重建鄰里的關係,提升學童的環境教育,同時刺激地方經濟。
這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部門可以做到的,因為這超越任何單一部門或組織的能力,
而這正是這項社會運動的價值所在:它必須由公民發起、由公民支持且由公民共享。
這陣社運風潮是否真的能掀起全球糧食革命、重塑都市型態,答案似乎已經慢慢浮現。
問題是台灣能夠做的更好嗎?
城田魚菜共生推廣農場myFarm已經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