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正值春夏交替的季節,剛結束完梅雨季緊接著又是夏天對流雨,這對露天戶外的AP系統是一大考驗。

倒不是說雨水有什麼不好(當然,雨水過多會多少影響到系統水質),最主要是陰雨的環境容易引發一些植物的生長障礙和病蟲害,
例如我們的戶外系統這兩個月就深受非洲大蝸牛其擾,每天早上和大雨過後總是可以在植栽床上逮到好幾個"現行犯"。

非洲大蝸牛01  

碰到了問題當然要想辦法解決,首先第一步驟就是仔細了解這個"兇手"。

非洲大蝸牛的原產地是非洲馬拉加西島。最初是由日本人從新加坡引進台灣,原本是要引進食用,但推廣效果不如預期理想而被丟棄,
由於飼養者眾且繁殖太快,現在台灣全島平地或低山地區隨處可見。特別在下雨或早晨、傍晚有露水的時候才出現,故俗名稱為「露螺」。
它目前是臺灣最大的陸蝸,螺塔高但縫合線不明顯,殼黃褐色上有不規則的咖啡色條紋。腹足為黑褐色,也有白化的種類(就是俗稱的白玉蝸牛)。

非洲大蝸牛02  
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
非洲大蝸牛具有晝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陰濕環境,白天棲息於陰暗潮濕的隱蔽處和藏匿於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亂石穴內。
晚上8:00以後開始爬出活動,9:00~11:00是活動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隱藏起來。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
對環境極為敏感,當濕度、溫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並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假口蓋),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
非洲大蝸牛雌雄同體,且一次就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繁殖速度相當很快。

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的物種,喜歡啃食植物幼嫩的部位,對農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蝸牛也是許多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寄主,未經妥善處理便食用會對健康造傷害。
所以小朋友們若在野外看到非洲大蝸牛,別拿起來把玩,若有觸摸,記得一定要在進食前徹底洗手,以免感染寄生蟲。

資料來源
http://easy.sina.com.tw/info/scr/article_scrid-53.html

防治方法:
(1).保持栽種地區環境通風與乾燥,可減少蛞蝓為害。
(2).利用非農藥物質如石灰、氫氧化鈣、食鹽、過磷酸鈣、煙草粉、咖啡渣、苦茶粕等,將其帶狀撒施於植栽床周圍,但遇水後則效果不好,會礦化或稀釋影響其防治效果,需要時常補充。
(3).於花架支柱下利用黃銅片圈繞,對蝸牛和蛞蝓的防治效果不錯。
http://www.kdais.gov.tw/exten/ext-30/ext30-9.txt

苦茶粕

苦茶粕  

arrow
arrow

    城田魚菜共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